第06章
图像的产生
06-01 磁共振图像的创建
在前几章我们讨论了弛豫时间这个磁共振现象和磁共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而在医学领域内,磁共振最为重要的应用则是磁共振成像(图06-01)。
![]() |
![]() |
图06-01 |
磁共振成像获取空间信息的方式被称之为重建技术。如图06-02所示,切片或整个待测体积图像的创建可以是逐点式的、也可以是逐线式的。
![]() |
![]() |
图06-02 |
目前用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要么是平面(切片)成像技术要么就是体积成像技术。平面成像关注的是样品中某个切片所包含的区域,因为只需要对两个空间维度进行编码,所以常被称之为二维实验。
体积成像技术则因需要对整个体积进行三个空间维度的编码而被称之为三维成像技术。
图像的创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定位感兴趣的区域
激发感兴趣区域内的自旋
对每个自旋的信号进行空间编码
对每个自旋的信号进行检测并创建图像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创建图像的这几个步骤,并对由这些步骤整合而成的成像实验的全过程进行讨论。
要获取患者体内磁共振图像,就需要知道能产生磁共振信号的原子核在患者体内的具体位置。仅凭我们之前介绍的磁共振成像仪是无法获取这类信息的。
在磁共振波谱实验中,样品被放置在磁场中,通过匀场使磁场尽可能地均匀分布,即处于样品不同位置的某一类自旋都会给出频率相同的信号,样品中不同的自旋给出频率不同的信号。信号经Fourier变换处理后,依据频率的区别(化学位移),即可创建出样品的磁共振波谱。